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
发布时间:2022-09-16点击量:1723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定位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由著名生态学家王战、阳含熙等先生牵头创建于1979年,同年加入了联合国MAB计划。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 (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中国通量研究网络(ChinaFLUX)和大气本底监测网络成员,2010年被评为优秀野外台站,2018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站。
定位站正门
长白山站位于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7º42’55”-128º16’48”E,41º41’49”-42º51’18”N)北坡山底。保护区以保护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是保存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拯救和扩繁珍稀濒危生物物种,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是世界上公认的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着最完好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分布区。
巨大的海拔差异,导致水热条件的明显不同,从而形成了长白山从上而下明显的环境梯度,造就了长白山类型多样的自然植被,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格局。在水平距离仅40多公里的坡面上,包罗了从温带到极地水平上数千公里的植被景观,是欧亚大陆从中温带到寒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天然实验室。
低海拔分布的原始阔叶红松林是我国目前温带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属于我国温带典型地带性顶极森林类型,具有十分突出的典型性和区域代表性。一直以来作为东北温带森林资源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参照系,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
阔叶红松林 云冷杉林
岳桦林 苔原带
长白山站共有室外场所18公顷,园区面积6公顷,东北亚植物园实验基地12公顷。园区内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现有实验室1400平方米,设有土壤、微生物、动物、土壤动物、树木生理、昆虫和病理等实验室和仪器室;建有标本室5个、土壤库1个、资料室1个,有植物、昆虫、土壤标本等800余份。科普活动室4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进行参观及标本制作活动。建有气象观测场一个,可以进行室外教学。东北亚植物园是长白山站与长白山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共同创建的集科研、科普、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基地,可以进行植物辨识、标本制作等科研、科普活动。
长白山站建有我国最大的森林水文功能模拟实验室;园区内设有开顶式同化箱、物种恢复示范区、生物多样性共存机制、全球变化下树木生理响应、珍稀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等多种实验区。科普教学的仪器设备齐全。
长白山站是国家开放站,来自中国科学院、高校及海外的知名学者和研究者长期在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长白山站作为生态监测的基地,拥有在职人员22人,其中高级13人、中级9人、初级4人,客座研究人员110人,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长期从事科研、科普工作,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
为充分发挥台站的科普教育功能,长白山站与多个城市的中小学开展长期合作,充分利用台站植物、昆虫标本馆,开展以森林植物、森林昆虫、森林生态学等为主题的中小学生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同时与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生态学实习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被吉林省教育厅授予吉林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基地称号。
气象观测场 通量观测塔
林冠塔吊观测系统 实验室
东北亚植物园 开顶箱平台
土壤标本 植物标本
科普教育与实习基地
科普活动照片
天池 瀑布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