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
发布时间:2010-11-20点击量:177
2010年11月10日-12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广西科学院、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主办、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承办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暨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在美丽的广西北海圆满结束。大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吕宪国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兴土院士、中国生态学学会秘书长陈利顶研究员、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先生、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科学院院长黄日波先生、红树林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等在开幕式致辞,大会报告由中科院植物所匡廷云院士主持,有来自30余个单位的近200人参加了会议,主要包括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植物所、武汉测地所、国家海洋局及第三海洋所、广西科学院等院所,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大学,湿地国际、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等湿地组织。中国生态学学会原理事长、湿地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李文华院士、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为本次大会发来贺词。本次大会资助单位有广西科学院、北海市人事局及广西红树林保护重点实验室。
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生态功能和所面临的威胁,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过程及其作用机制、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恢复及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题1“红树林、海草和盐沼海洋生物栖息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10个报告,通过对滨海湿地,特别是红树林群落的生态调查,系统分析了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近海重大生态问题与响应策略,同时提出了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及替代生计等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及技术。研究主题2“湿地固碳功能及其减缓全球变化效应”有12个报告,主要阐明了滨海湿地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湿地在区域碳循环中作用,揭示了湿地系统格局变化及关键碳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同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涵盖了东北平原内陆沼泽湿地、若尔盖高原泥炭湿地、滨海盐沼、库塘等区域和湿地类型。主题3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共有18个报告,主要从全球变化影响下的湿地植被、湿地水鸟、湿地土壤动物等多样性变化特征研究入手,阐明了湿地及其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及相应机制,探讨了退化湿地恢复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情景下的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对策。
同时本次大会很多研究生也做了精彩报告,虽然他们也许没有许多学科积淀,但他们富有创新思想和激情,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是湿地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本次大会还有很多新的湿地研究单位参与,这也表明了湿地生态研究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这次大会是湿地研究的一次盛会,聚集了我国各个湿地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优秀的研究生,对我国湿地科学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这对健全湿地科学体系,提高我国湿地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对国家湿地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